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9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筹建而成,1995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在2009年和2014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连续两次获评优秀。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段雪院士,实验室主任贺高红教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高端精细化学品分子科学基础、精细化工新材料结构与性能调控和精细化工过程强化与本质安全。 实施“人才强室”战略,培养汇聚领军人才。实验室经过三代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流的研究队伍,成为引领我国精细化工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现有固定人员111人,其中研究人员94人、实验技术人员15人、管理人员2人。40岁以下青年研究骨干30人,占27%。有院士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孙立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蹇锡高,土耳其科学院院士AKKAYA(全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在读研究生1000余人。建有“染料分子功能调控”、“气体分离和新能源膜与膜工程”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仿生识别与荧光传感创新团队”、“新型高效过程耦合强化创新团队”、“耐高温高性能工程塑料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精细化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有“超分子化学与催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化学工程与技术教师团队”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有“光转化功能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仿生识别与荧光传感” 和“小分子活化与仿生催化”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建有“辽宁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调创新中心”、“辽宁省精细化工共性技术创新中心”,以及“能源材料化工”、“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新型高效分离过程”和“低碳资源的高附加值转化利用”4个辽宁省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煤炭资源高效洁净利用创新团队”、“耐高温高性能工程塑料创新团队”、 “能源催化材料与过程创新团队”3个“兴辽英才计划” 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科学配置资源,打造创新研究平台。实验室具有2.5万平方米的集中空间,拥有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完全无液氦综合物性测量系统、飞秒时间分辨光谱测量平台等50万元以上的先进仪器设备200余台套。建有精细化工公共测试平台、生物分子荧光探针与分子检测可视化平台、太阳能燃料及太阳能电池平台、精细化工绿色合成与催化平台、有机光电材料与高性能树脂平台、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抗病毒小分子药物工程平台,特别注重染料激发态调控、新型精细化学品分子结构、光电功能测试、微观和瞬态的表征技术及精细化工过程的绿色化和安全性评价等特色领域技术支撑。实验室对大型仪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专管公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提供培训服务,仪器网上预约开放使用,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一些贵重仪器如600M核磁共振波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高分辨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仪、物性测量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都是24小时开机,使用率在100%以上。与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辽宁省高校分析测试共享平台、大连市检验检疫局、大连化物所和大连海关等单位开展仪器共享服务。 理工交叉融合,提升行业引领能力。实验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根据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我国精细化工产业布局,利用实验室人才组织和科研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原则,以医学健康、新能源、电子信息光学领域等关键原材料创新与产业化为突破口,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地方需求,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把科研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首先,实验室是中国染料工业的摇篮。多年来为我国纺织染料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我国成为染料大国和纺织大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数码信息打印染料已占全球通用墨盒的>25%;医学诊断染料大规模用于血液临床检验,出口90多个国家;目前正在攻克(B)EUV光刻胶、彩色柔性显示染料、基因测序染料等。第二、高性能聚合物新材料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研制的可溶耐高温树脂是航空航天不可或缺的材料;水下声呐吸收材料、雷达隐身材料、易降解的二氧化碳基聚合材料、载重轨枕材料等都规模化应用,具有领先水平。目前正在攻克航发关键部件材料、核泵轴套、高容量电池电极等关键新材料。第三、清洁智能工艺大规模应用。研制的非多孔隔膜应用于石油尾气和可挥发有机气体的回收,从被垄断发展至产量占世界首位;合成气甲醇洗净化技术,占全国产业化90%以上;低碳烷基芳构化技术和二氧化碳捕集纯化技术70余套万吨级规模化应用。目前正研究航空大规模高空制冷实验平台等关键技术。 实施“强基计划”,构筑人才培养高地。实验室以一流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引领,以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统筹设计本-硕-博紧密衔接的培养方案为举措,培养引领未来科技创新、符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高精尖人才。利用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化学化工学科群承载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及高水平科研团队,化学、材料科学、医学等多学科与化工交叉融合,将学科强、高端人才多的突出优势转化为科研育人的优势,全方位、全过程促使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全面的提升。实验室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在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涵盖“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等五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学科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现有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工业催化、材料化工、有机化学等多个硕士点和博士点,具有“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在读研究生1000余人,已培养出博硕毕业生3800余人,其中4人获得“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7人获得“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 深化合作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力。以实验室为合作基地,建有科技部“超分子化学与催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联合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宾州州立大学联合能源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稀土化学和催化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德国马普学会功能纳米材料和能源清洁利用联合研究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催化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日本三菱化学联合研究中心” 7个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实体,提高了学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拓展了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建设项目“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精细化工创新引智基地” 的顺利建设,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快了实验室高水平的国际化进程。 展望未来,实验室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瞄准 “2035远景目标”,解决“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坚持“四个面向”,加强研究方向顶层设计,凝练产业需求和技术目标,组织多学科队伍攻关,创制一批国际一流的健康化学品、光电子化学品、极紫外EUV光刻胶和彩色光刻胶、航空航天关键新材料,得到规模化应用;形成一批智能化的高端化学品制造特色技术,引导相关产业变革型发展;培养和汇聚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成为精细化工领域国际知名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基地。 热忱欢迎海内外专家和有志于从事精细化工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来实验室工作、访问和合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