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新闻

2020和2021年度侯毓汾奖学金评选结果

时间:来源: 作者: 点击:

 

2020年度(2019.72020.6毕业研究生及当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总成绩第一名)和2021年度(2020.72021.6毕业研究生及当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总成绩第一名)侯毓汾奖学金评选已揭晓,结果公布如下(各等级排序按照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列):

2020年度获奖名单:

一等奖:李杰(博,吕小兵);李明乐(博,彭孝军)

二等奖:王智佳(博,赵建章);叶智伟(博,肖义)

三等奖:刘冬艺(硕,赵建章);孟繁涛(硕,唐炳涛);韩镕辉2020精细化工专业考研总成绩第一名);张函2020化学工程(专硕)考研总成绩第一名);张晓雪2020应用化学专业考研总成绩第一名)

2021年度获奖名单:

一等奖:张宇昂(博,吕荣文、唐炳涛)

二等奖:操先飞(硕,牛文斌);乐天俊(博,吕小兵)

三等奖:芮海龙(硕,于泽);梁竞(硕,刘进轩);宋雪峰2021化学工程(专硕)考研总成绩第一名);王道寒2021精细化工专业考研总成绩第一名);许晓晓2021应用化学专业考研总成绩第一名)


侯毓汾奖学金创建于1992年,由我国染料专业创始人侯毓汾教授发起,精细化工各届校友捐款建立。本奖学金每年评定一次,授予精细化工系当年度毕业研究生中论文工作成绩突出者和当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总成绩第一名。奖学金的评定,由侯毓汾奖学金评选委员会负责,评定依据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标准为研究工作的学术水平、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国际影响。本着注重质量,奖励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的宗旨,二十七年来,侯毓汾奖学金激励着精细化工青年学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发明、创造。



2020年度获奖人事迹(论文工作)简介:

李杰

李杰同学的博士论文采用多手性诱导和双金属协同的仿生催化理念,设计合成出具有高活性和高对映选择性的优势手性催化体系,第一次实现了内消旋环氧烷烃与环状酸酐的不对称共聚反应,获得99%对映选择性的系列全同结构手性聚酯。开展了外消旋环氧烷烃与酸酐的动力学拆分共聚反应,及其与内消旋环氧烷烃的对映选择性三元调聚合反应,创制了五十余种可结晶性的手性聚酯。多数体系的动力学拆分系数和选择性因子均高于300,是迄今最有效的动力学拆分共聚实例。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PNAS 2020, 117, 15429-15436)、 J. Am. Chem. Soc.2016, 138, 11493-11496)、J. Am. Chem. Soc. 2019, 141, 8937-8942)、ACS Catal. 2019, 9, 1915-1922)Macromolecules2019, 52, 5652-5657)上,授权中国专利一项(CN201610542576.X),并为《Catalytic Asymmetric Synthesis》(Fourth Edition)撰写Asymmetric Polymerization专章。此外,李杰同学还发现将偶氮苯分子开关引入手性聚酯侧链后,利用偶氮苯反式-顺式光控可逆互变的特点,能够制备出光控结晶态-无定形态相互转换的智能高分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21, 60, 17898-17903Hot paper上。李杰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2020年京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铜奖。李杰博士毕业后获德国洪堡博士后基金奖励,现正在德国亚深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李明乐

李明乐同学的博士论文围绕现有光敏药物在临床光动力肿瘤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诊疗一体化医用光敏染料分子。论文通过对传统小分子染料结构修饰优化,进而调控其光敏功能,建立了基于苯并吩噁嗪类化合物的Type I光敏药物平台。开发了首例近红外光驱动的有机小分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发生器,并将其应用于小鼠乏氧肿瘤模型的靶向光动力治疗;总结提出了基于超氧阴离子的部分氧循环抗乏氧Type I PDT作用机制,为I型光敏药物在临床乏氧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还发展了利用分子内共振能量转移理论增强光敏药物在近红外区吸收和光子利用效用,进而提升其在深层组织中的激发潜能以实现深层肿瘤光动力治疗的策略。上述研究成果,为应用化学手段研究光动力生物医学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设计理念。博士期间共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包括4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全文(J. Am. Chem. Soc. 2018, 140, 14851-14859J. Am. Chem. Soc. 2018, 140, 15820-15826J. Am. Chem. Soc. 2019, 141, 2695-2702J. Am. Chem. Soc. 2020, 142, 5380-5388)。授权中国专利三项(ZL 2017 1 0660846.1ZL 2018 1 0102171.3ZL 2019 1 0609691.8),日本专利一项(特許第6910551号)和美国专利一项(US 16/663087)。博士学位论文获得2020年京博博士论文优秀奖。李明乐博士现为高丽大学Research Professor,获得韩国2020 KRF基金(1/33)以及Brain Pool Program资助,并入选BRIC2022


王智佳

王智佳同学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长寿命、强吸光、无重原子三重态光敏剂的研究。针对重原子效应存在大大缩短三重态寿命、毒性高等问题,论文主要开发了其他可促进系间窜越(ISC)过程的方法,如自由基诱导ISC、自旋轨道耦合电子转移促进ISC、扭曲p共轭结构引起的ISC等:突破性的设计合成了集长寿命和高ISC效率于一身的自由基诱导ISC光敏剂;研究了几类无重原子光敏剂体系,并提出了一系列分子设计规律;率先将无重原子光敏剂应用于光动力治疗、上转换等领域并展现了优异的效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通过激发中间态减小上转换能量损失的方法;开创性地利用上转换实现空间定点激发,与必须使用飞秒激光器的双光子技术相比展现出一定优势。相关研究内容最终以第一作者共发表11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包括J. Am. Chem. Soc., 2017, 139, 7831;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6114Chem. Sci., 2021, 12, 2829Org. Lett., 2017, 19, 4492Chem. Commun., 2019, 55, 1510等);申请中国专利一项(专利号:CN202010370823.9)。以上对无重原子三重态光敏剂的研究工作克服了重原子效应的缺陷,有望对三重态光敏剂相关领域起到推动作用。


叶智伟

叶智伟同学的博士论文基于单分子荧光分析的方法,开发了超亮及具有超长亮态现代荧光染料设计策略。论文通过信号提取、噪音排除及模态拟合过程,建立单分子荧光信号的数学分析模型,并搭建了并行数据处理平台,为超分辨光镜分子设计开发提供了衡量评估手段。基于上述基础,通过在罗丹明染料螺环引入酸性取代基,稳定单分子亮态,实现了染料的单分子发光延续性增强,同时基于蛋白标签生物正交标记方法衍生,实现对活细胞线粒体、细胞核及固定细胞微管的超高分辨成像;而通过对推拉电子体系染料引入吸电子诱导效应取代基,抑制非辐射跃迁过程,实现了染料分子量子效率的跃升,发展了具有极佳单分子亮度的罗丹明系列染料,通过该染料实现了对活细胞溶酶体和细胞膜超高分辨成像。这些成像突破了光学显微衍射极限,在20 nm的分子定位准确程度上,实现对活细胞动态亚细胞器结构追踪。上述研究成果,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超高分辨的荧光标记示踪工具,并为发展未来光镜成像荧光染料提供了可行的分子修饰策略。上述博士期间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高水平论文(JACS1416527-65362019JACS14114491-144952019),相关研究成果对罗丹明染料研究展望以综述形式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中国科学:化学特辑上。其中一份工作(JACS14114491-144952019)还以《Illuminating the path for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with improved rhodamine dyes》为题在多个国际知名科技新闻网站(ScienmagScience CodexPhys.orgHealth Medicine Network, innovations report, BrightSurf, Eurekalert)宣传,获得同行工作者广泛认可和关注。


刘冬艺

刘冬艺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针对目前无重原子三重态光敏剂分子结构合成复杂等问题,合成了螺环结构链接的罗丹明-萘酰亚胺和罗丹明-香豆素有机二元电子给受体分子体系,分子结构简单易合成,并都实现了自旋轨道电荷转移系间窜跃(SOCT-ISC)。在罗丹明-萘酰亚胺体系里,首次实现了利用SOCT-ISC的电子自旋控制方式(1NI* ® 1CT ® 3NI* ® 3CT)获取长寿命、高能级的3CT态(~ 0.94 ms)。此策略不同于传统的依赖过渡金属或特殊官能团获取长寿命CT态,解决了一些传统获取长寿命CT态的局限性,为获取长寿命电荷分离态提供了新思路,对人工光合作用、太阳能光伏、光催化及基础光化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罗丹明-香豆素体系里,论述了电子给受体二面角的变化幅度大小对SOCT-ISC的影响;当SOCT-ISC的效率很低时,即使CT态能级和3LE态能级很接近,也不能有效发生CS获取长寿命、高能级的3CT态。硕士期间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共发表3SCI论文,包括1Angew. Chem. Int. Ed. 全文(2020, 59, 11591–11599), Photochem. Photobiol. Sci. (2022, 10.1007/s43630-022-00285-1) 1Dalton Trans. (2018, 47, 8619–8628)


孟繁涛

孟繁涛同学的硕士论文基于胶体微球短程有序排列的准晶结构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结构稳定的核心问题,设计了一系列结构稳定的准晶复合结构色材料。论文通过自吸光含硫微球与粘结剂在应用基质上共组装,实现非虹彩结构色在基质上的多色输出,具有高颜色可视性及优异结构稳定性;利用热压技术,实现热塑性膜对准晶结构的封装,制备兼具机械韧性与柔性的准晶结构色复合膜,并在该体系中设计三层准晶异质结构,制备便于携带的信息加密复合材料,实现信息的隐藏与显现。上述研究成果从准晶复合体系的构建与性能出发,为非虹彩结构色的实际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硕士期间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共发表3篇学术论文,包括1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9, 11, 13022-13028),1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19, 7, 11258-11264, 1SCIENCE CHINA Materials2021, 64, 909-919);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两项(ZL 2019 10696395.6ZL 2019 10142040.2),申请PCT专利一项(PCT/CN2020/094112)。


2021年度获奖人事迹(论文工作)简介:

张宇昂

张宇昂同学的博士论文针对有机固-液相变材料相变后漏液以及能量形式利用单一低效的问题,围绕有机定形相变材料的相变焓值提升与能量转换功能强化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创新设计聚乙二醇基高相变焓值定形相变储能材料,并增加碳材料的选择性吸收,构建高效光热转换相变材料体系,揭示光热转换机制,将其应用于太阳能温差热电体系,为其在太阳能热利用与热能管理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新途径。所设计合成的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较传统定形相变材料提升了40%;构建的光驱定形相变材料的光热转换与存储效率达到96%,显著高于已发表的含碳相变材料的62%-80% 并揭示了其协同猝灭的光热转换机制。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共发表8篇学术论文,包括2篇化工TOP 1期刊AIChE Journal (2018, 64, 688; 2020, 66, e16975)1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44, 402)1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17, 6, 46), 2Applied Energy (2016, 184, 241; 2019, 237, 83)2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9, 7, 22218; 2019, 7, 8521);授权中国专利两项 (ZL201610198516.0ZL201711012858.X)。其中Applied Energy, 2019, 237, 83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Applied Energy》杂志2019年度的高被引论文奖。


操先飞

操先飞同学的硕士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两类具有动态共价键的弹性体,其机械性能良好,并且具有突出的自愈合能力;通过引入含动态共价键弹性体提高软材料的机械性能并赋予材料自修复性能,并将其引入三维光子晶体,赋予动态共价键弹性体优异的光学响应功能;将光子晶体弹性体引入交互式传感器赋予交互式传感器可视化功能,基于光子晶体的可视化传感器件具有颜色亮丽、色彩丰富和定量反馈刺激信号等优点。上述研究成果,为运动传感提供了良好的可视化工具。硕士期间的研究工作共发表3篇高水平论文,包括1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21, 31, 2009017),1ACS Nano2021, 15, 3509−3521)和1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21, 426130870)。专家认为该课题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助力了可修复的交互式智能传感器件和可视化智能材料的发展。


乐天俊

乐天俊同学分别于20142020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学士、博士学位。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聚焦于含硫聚合物的精准合成。通过催化剂设计实现了羰基硫与环氧烷烃的高区域、立体选择性聚合,合成出一系列结晶性含硫聚合物,其熔点最高可达232 ℃;可控地合成出支化、嵌段以及随机分布的含硫聚合物,丰富了含硫聚合物的拓扑结构,提升了这类材料的机械、光学以及热力学性能;构建了含硫聚合物的精准合成平台,为其他聚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借鉴思路。相关研究结果以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Angew. Chem. In. Ed. (Angew.Chem. Int. Ed. 2018, 57, 12670 2019, 58, 6182020, 59, 136332021, 60, 4315), 以及Macromolecules (Macromolecules 2016, 49, 2971),并受邀撰写该领域的综述性文章(Polym. Chem., 2021, 12, 6650)。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授权5项。多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荣誉称号。2018年入选中国科协中外优秀青年交流计划,到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进行访学交流。2021年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芮海龙

芮海龙同学的硕士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五齿氮配位结构的铜配合物,并作为电解质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论文中利用配体的螯合效应有效阻挡路易斯碱添加剂对二价铜配合物的配位。通过电化学循环伏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证实了4-叔丁基吡啶(TBP)添加剂并没有影响该二价铜配合物的配位环境,而基于tmby配体的二价铜配合物结构受到了TBP严重的破坏。在标准AM 1.5G太阳光下连续运行400小时后,基于该电解质的器件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仍然保持超过90%的初始效率。同等条件下,基于联吡啶配体电解质的器件仅仅维持了不到80%。这类新型铜配合物电解质表现出诸多优异的性质,例如较小的开路电压损失、几乎可忽略的可见光竞争吸收以及对于近红外染料较大的再生驱动力等,为进一步开发高效和高稳定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硕士期间的研究工作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21, 60, 16156−16163)上,并被选为VIP (Very Important Paper)论文。


梁竞

梁竞同学的硕士论文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了具有优异性能的电解水催化剂。本论文通过将具有良好氧化还原活性的二茂铁(Fc)基团引入MOF结构,成功构建电子传输通道,实现高效催化析氧反应(OER)。本论文通过原位电化学检测技术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深入研究了催化机理:Fc基团的引入改善了MOF材料的导电性;在OER催化过程中,Ni作为催化活性中心,二茂铁基团充当电子摆渡者加速电子转移并降低了吸附中间体的自由能;独特的二维MOF结构有助于暴露更多的镍活性位点并且多孔结构可实现快速的电解质传输。在该材料基础上,本论文通过引入微量的Ru物种调控活性位点,显著改善了碱性析氢催化性能。上述研究成果,为设计合理MOF结构以促进高效电解水提供了新策略。本论文荣获辽宁省优秀学位论文荣誉称号。硕士期间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共发表1篇高水平论文,Angewandte Chemie - International Edition 全文(2021, 60, 12770 –12774);以第二作者发表1篇高水平论文,Solar Energy全文(2019, 193, 776-77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