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日新月异的生物分析应用对荧光探针的需求,研究开发出具有良好光谱性能的新型荧光探针,仍然是荧光分析技术发展的关键和核心。目前使用比较多的荧光母体是罗丹明类、荧光素类、BODIPY类和菁类等荧光染料,其中有些品种已经商品化。但这些商品化的染料大部分光谱都处在紫外可见区,且很多染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差、毒性大等缺点。菁染料作为最主要的近红外荧光团因其具有大的摩尔消光系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已成为进些年来研究和应用的焦点。彭孝军教授课题组日前受邀为《美国化学评论》撰写菁染料荧光探针的设计,性能以及应用的综述论文Chem. Rev.(2016, 116, 7768–7817),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基于菁染料、半菁染料和方酸菁染料设计的荧光探针,依据检测机理系统地对这些探针进行归纳和深入讨论,还对菁染料纳米探针进行了介绍,指出菁染料纳米探针可提高该类探针的性能。菁染料类荧光探探针在环境分析、污染评估、生物成像等方面的具有重要应用前景,该课题组在该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在激发态电荷转移、激发态电子转移和微环境响应等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长波长大斯托克位移菁染料,成为比例荧光识别的平台化合物,基于该设计思想的荧光探针已达数荧光探针百个体系,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