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新闻

“新反应型染料的创制、生产与应用” 成果通过鉴定

时间:来源: 作者: 点击:

 

2015529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浙江省上虞组织召开了由大连理工大学创制开发、浙江舜龙化工有限公司工业化生产的新反应型染料的创制、生产与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与会专家对该项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该项课题的成功研制,是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淑芬教授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性能染料研究的结果。                                

             

   

   

该课题针对现有活性染料亲和力低,在棉纤维上固色率低等问题,设计创制了5大类135支具有CAS登记号的新结构染料及相关中间体,工业化生产的是其中17支染料。其中包括:  

1)苯并咪唑酮系黄色、磺胺型红色、分子内拼色的紫色单发色体系混合双活性基团活性染料;  

2)黄、橙、橙红、红、紫、绿色双发色体系活性染料;  

3)蓝色H-酸双偶氮混合双活性基团活性染料;  

4)双H-酸单偶氮蒽醌型蓝色活性染料;  

5大分子交联三原色染料和黑色染料  

新产品结构简单,无特殊中间体,不含氟,成本低;在棉纤维上亲和力高,反应活性高,与目前结构相似的同类产品相比,拥有在棉纤维上最高的最终固色率,为中温型固色品种,适合浸染、轧染等工艺;各项应用性能优异  

针对双H-酸单偶氮蒽醌型蓝色活性染料的发色原理,论证了该分子结构以蒽醌环与1,4-位上的苯基偶氮键形成共轭体系为发色团,具有大的共轭体系和分子平面性,因此为蓝色色系  

针对大分子交联染料,系统研究了合成、性能和染色技术,建立了大分子交联染料的染色理论,受邀在《Kirk-Othmer Encycloped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上发表“Crosslinking Dyes”专章。  

在该系列染料的研发过程中,针对偶氮染料间歇反应传质传热效率低,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张淑芬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开发出分子级水平混合的偶合反应连续化装置及技术,成功实现偶合反应的连续化,该装置已用于工业生产。利用该技术,偶合反应可在常温下进行,且收率高于传统间歇式工艺,时间由数小时缩短为数分钟,占地空间约为传统反应釜的十分之一。该技术及其制造的产品性能远优于间歇反应釜技术及其制造的同类产品,实现了节能减排,在偶氮染料合成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价值。  

此外,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该团队开发出催化型活性染料染色助剂和染色技术,提高了现有染料在纤维上的固色率,减少了印染过程中的废水排放。  

从该项目预研制开始,总共历时10年,共发表SCI学术论文61篇,培养博士、硕士23名,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件,已获授权5件,其中美国专利1件。该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体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  

------分隔线----------------------------